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English
    • 恒杰介绍
    • 组织架构
    • 法律顾问
    • 知识产权
    • 金融证劵
    • 婚姻继承
    • 房产买卖
    • 劳动人事
    • 刑事辩护
    • 损害赔偿
    • 涉外专项
    • 律师咨询
    • 律师面谈
    • 起诉立案
    • 文书送达
    • 出庭诉讼
    • 后期执行
    • 最新动态
    • 行业新闻
    • 开庭公告
    • 恒杰律师
    • 恒杰员工
    • 招贤纳士
    • 恒杰联盟
    • 恒杰客户
    • 恒杰地址
    • 来访线路
  • 最新动态
  • 行业新闻
  • 开庭公告

收费标准

来访路线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解读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作者:恒杰所 时间:01-21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当地时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中美双方谈了23个月、历经13轮高级别经贸磋商,这场协议来之不易。

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本文主要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总体是平衡的

中美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商业秘密保护、与药品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专利有效期延长、地理标志、打击电子商务平台上存在的盗版和假冒、打击盗版和假冒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执行和程序等方面达成共识。

“协议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双方相向而行所达成的共识,符合中方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方向,有利于保护创新,有利于国外知识产权更多地进入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

比如,关于加强一般专利和商标保护。很多中国知名企业也会碰到商标“被抢注”的现象;有些个人为了谋取利益,甚至一次恶意注册几百个商标。而建立打击恶意注册商标的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国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合法权益。

再如,关于加强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打击侵权假冒。高凌云认为,这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从协议文本看,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总体是平衡的。”高凌云说,在知识产权方面,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互惠互利的,既保护美国企业,也保护中国企业,既保护美国企业到中国的投资,也保护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把知识产权保护好,也有利于更多国外知识产权和外资进入中国。

 

(二)进一步完善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制度,完全符合中方改革开放方向。双方在技术转让方面权利义务对等

在技术转让方面,中美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协议强调,双方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并且进行公开、自由的运营;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按照市场原则自愿进行,政府不支持、指导自然人或者企业开展扭曲竞争的,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强制外国企业转让技术的政策。保障企业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开展技术合作,有利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向。”高凌云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转让这一章节,双方达成的所有协议都是权利义务对等的。比如,双方收购、设立合资企业时,不得强制对方转让技术;不能通过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要求,强制对方转让技术;双方不得将转让技术或者使用对方技术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双方保持行政管理、行政许可透明,在行政监管审查过程中对企业敏感技术信息保密;双方保证对对方企业的执法透明、公平等。这份双方平衡的协议,有利于保障我国企业在美国更加公平地开展业务。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履行在技术转让方面的承诺。“进一步完善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制度,完全符合中方改革开放方向,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造更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更大动力。”

 

(三)增加中美农业合作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在经贸磋商期间,美国已发布最终规则,承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允许中国的熟制禽肉输美。协议规定,美国将允许中国产香梨、柑橘、鲜枣等农产品出口美国。美方作出的这些承诺将带给中国农业企业和农民更多市场机会。

根据协议,中方将增加对美国乳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进口,今后两年平均进口规模为400亿美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看来,中美双方农业互补性很强,是天然的农业合作伙伴,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四)中美签署金融服务章节具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中美签署金融服务章节与我国扩大金融业开放方向一致,将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增加金融要素供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中美在金融领域加强互利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利益交融,实现优势互补。金融领域是中美重要利益交汇点,两国金融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中美加强金融合作有助于我国更加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韧性和竞争力。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美资机构和投资者希望深度参与我国市场,共享经济发展机遇。美资机构的进入也将会为我国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相关的投融资需要。

 

(五)汇率章节的签署具有积极作用

根据《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汇率章节的签署,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第一,汇率章节为未来大国之间协调汇率政策立场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该章节在语言表述上全部为双方共同义务,完全对等,并多次强调相互尊重,重申已有的多边共识,体现了平等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

第二,汇率章节有助于加强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沟通,有效管控分歧。汇率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关注的焦点。此次双方采用去政治化的方式,重申在汇率方面的共识,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分歧预设了解决方式和渠道,有利于双方增信释疑。

第三,中美就汇率问题达成共识有利于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大国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SDR篮子货币国家,在汇率问题上达成一致,有利于促进双方外汇市场和宏观经济的有序运行,从而维护全球外汇市场的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

 

(六)扩大进口是中国的既定政策和工作方向,扩大自美进口,源于中美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协议提出,中方将扩大自美农产品、能源产品、工业制成品、服务产品进口,未来两年的进口规模,要在2017年基数上增加不少于2000亿美元。

扩大进口符合经济规律。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尚有差距,扩大自美进口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自美能源进口,将有助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而且双方将基于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开展采购活动。

专家表示,协议的签署,也给全球各国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预期。中国国内市场庞大,对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扩大中美贸易合作不会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

 

(七)在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中,中美双方权利义务完全对等,它决不是美国监督中国的单边机制

协议按照对等原则,明确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对此,复旦大学网络空间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认为,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

这一机制是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外,为中美两国解决贸易纠纷增加了一种新渠道。

中国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是经过中方艰苦谈判取得的。这是一个比较平衡、比较公平的机制,体现了对等原则。这一机制与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综上所述,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中美双方最终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原则,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全世界,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符合各方利益,也符合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大格局。协议的达成,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为世界各国处理经贸摩擦提供了典范。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贸易和投资等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而且经贸交往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元、利益深度交融,产生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难免,解决中美经贸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中国始终坚持,分歧和摩擦最终需要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对话磋商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这也只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继续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坚持采取合作的方式推动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当然,在朝着更好方向努力的同时,我国也具备强大的能力、做好了扎实的准备,足以应对各种挑战与压力。


上一编: 恒杰法律时代|新型冠状肺炎爆发对于合同履行的影响
下一编:员工股权激励中的7个法律陷阱
版权所有 2007-2012上海恒杰律师事务所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458号同盛大厦5楼E座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878-1525  电话:021-50818675  传真:021-50814463
沪ICP备15043298号-6